05 Mar 2025
3W哪个更重要
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事物的 3W(What,How,Why)哪个更重要?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最初触发我重新思考3W重要性以及在AI时代哪个因素更应该获取我们的关注,是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理解和改变世界》里对3W 的描述。
该书表达在AI时代 What 不是最重要的,What 是对事物的定义和描述,但是这种定义和描述往往带有主观性,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唐朝以体形丰腴为美,而现代以婀娜多姿者称为美人。再比如当西游记里的八戒被称为妖怪的时候,在而是观看的孩子眼里就是头可爱的猪而已。
如果说对How的上述表达我还能理解,该书对How 和 Why的重要性解读却让我陷入纠结。
首先他认为 Why 不重要,该书对Why的描述是Why 定义的是动机或者意义,而原因有时候会变。
比如为什么中国80年代要计划生育?为什么现在又放开计划生育?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随着时代、政策和与当前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环境,经济背景相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本书认为搞清楚How最重要,强调实践和掌握应用解决方案。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Lost了:
当我们人人对概念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时,我们的实践仅够学习应用解决方案(How),我们的时间仅够思考“如何”,而没有时间问及“为何”。
真的Why 不再重要了吗?
当我重新梳理书中关于Why的示例展开来时,我发现有两种为什么(why):
当说为什么迟到,给出的答案是一种理由,这个理由也会变化;当问为什么中国80年代要计划生育时,为什么现在又放开计划生育,给出的答案也会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而当我们问为什么三角形2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什么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等于斜边平方时,答案确是可证明。
这两种Why 有什么区别呢?
当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LLM模型 Meta Llama 3.3 70B Instruct Turbo 后,给出的答案让我茅塞顿开。

我终于明白在AI时代,Why 还是最重要。不过这里的Why 指的是本质性为什么。新的时代浪潮下,我希望能够珍惜每一天,更加深入地探求和理解本质性为什么,寻找事物的真谛。
01 Mar 2025
浦东博物馆东馆半日游
2025/3/1 自驾到浦东博物馆东馆,导航到花木时光里停车场(杨高南路出入口) ,该停车场位于商场B2层,里面有1800个车位,下午两点抵达停车场,停车非常方便。停好车,车库里就有路牌指引电梯抵达浦东博物馆东馆入口。车库距离博物馆东馆入口非常近,大约也就300-400m的距离。
博物馆场馆内部非常大,我们只走马观花了书画馆还有陶瓷馆。
书画馆里的明朝上海松江人沈度的一副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陆子方格言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归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归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遗子孙。

古代文人的思想格局里,总是把家国天下,苍生,子孙后代放在心中。而现在人,特别是我们的父辈,似乎还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舍不得花舍不得用,勤俭节约,辛辛苦苦,活到老,干到老,口口声声想着自己的能够留下多少财产给后辈子孙。当然年轻的一辈,也有一些新思潮在涌动,比如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自己要享受生活,不当韭菜和牛马。也说不出是后辈前卫先进,还是前辈古板守旧。
陶瓷馆里的清代青花镂空果盘甚是精致,几百年前的东西,放到现在也非常的有设计感和观赏感。
走累了,5点从博物馆出来,花木时光里吃的地方不少,吃饱喝足,回家!
26 Feb 2025
AI时代,你可以停止焦虑
“当我深夜编码时,ChatGPT在几秒钟内完成了我需要几小时才能写出的函数。那一刻,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袭来…”
这是当今许多脑力劳动者的共同感受。面对AI的神速发展,我们中的许多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职业焦虑。但这种焦虑真的必要吗?本文将探讨为什么你可以——也应该——停止这种焦虑。
脑力劳动者的焦虑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脑力劳动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知识获取的速度差距
AI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速度远超人力。无论是编程开发,数据分析,还是内容创作,AI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信息的处理与更新。而脑力劳动者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这种速度上的差距,让许多人产生了无力感。
人类大脑的生理限制
第二重焦虑源于人类大脑的自然局限。与不知疲倦的AI不同,人类是需要休息的。我们的大脑每天能够高效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睡眠来恢复精力,需要休闲来放松身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脑力劳动者本质上也是认知的”体力劳动者”,我们的思考能力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
当我们看到AI能够7×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需要休息,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巨大的差距会让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似乎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在纯粹的信息处理效率上与机器竞争。
拥抱人性的独特价值
面对AI带来的挑战,脑力劳动者并非无计可施,而是有明确的破局策略。
深入思考人性本质
焦虑的根源在于还在执着于把自己当作”认知的体力劳动者”,试图用AI的方式来工作。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与AI相比,人类的优势不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处理速度,而在于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对复杂事务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脑力劳动者需要放慢节奏,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人性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 在工作中,如何体现人类特有的价值?
- 如何结合AI工具,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这样的深度思考,脑力劳动者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盲目地与AI比拼速度和效率。
放慢节奏,深度思考
第一条破局之路是放慢节奏,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AI不同,人类的价值不仅在于快速产出,还在于我们能够深刻观察和体会事物的本质。AI可以迅速整合已有信息,但难以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突破或哲学性思考。
当AI处理的是大数据和模式识别时,人类可以专注于探索意义、价值和目的。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和”怎么做”。这种深度思考能力是AI难以企及的人类特质。
培养情感智能和人际连接
第二条破局之路是成为一个温暖有温度的人。AI在处理数据和逻辑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赋予工作温度和人性化,依然需要人类的参与。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
情绪价值
在工作中展现共情能力,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绪。这种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
情绪管理
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平和心态。这不仅对自己有利,也能为团队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
沟通与连接
强化沟通技巧,建立与他人的深层连接。这种连接是推动工作进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
人性化服务
在使用AI工具时,要有温度地结合人类的特质,为用户提供超越机器能力的服务体验。
通过以上方式,脑力劳动者可以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AI形成互补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结语
AI时代不应该是焦虑的来源,而应该是我们重新定义人类价值的契机。当机器接管了重复性的认知任务后,我们反而获得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真正人性化的领域。
与其焦虑于无法超越AI的计算和记忆能力,不如专注于发展我们独特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智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在这个技术与人性交织的新时代,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与机器竞争,而在于理解自己作为人类的独特价值,并在人机协作中找到和谐的平衡点。
AI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但也为我们开启了重新定义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停止无谓的焦虑,拥抱变化,在这个新时代书写属于人类的精彩故事。
17 Nov 2024
亲力亲为的力量:超越AI的温暖互动
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使得许多任务可以轻松地外包或自动化。近两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GenAI 已经在智能语音客服、自动化营销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尽管这些技术提高了效率,但在某些场景下,客户反馈与AI客服的互动缺乏温度和人性化,导致客户感到不满和挫败。AI客服往往无法理解客户的复杂情感和细微需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当涉及到与客户建立联系时。
有利于与人保持联系的事情要亲力亲为
当我们谈论与人保持联系时,亲力亲为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花时间亲自回复邮件和消息,而不是将这些任务外包给助手或 AI。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建立与客户的信任和关系,还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亲力亲为的意义
在商业和个人交往中,建立信任和关系是成功的关键。当客户收到你的亲自回复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你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这种个人化的互动能够加深彼此的联系,建立起更加深厚和持久的联系。
建立信任
信任是任何关系的基石。通过亲自回复邮件和帖子,你展示了对客户的尊重和诚意。这种行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你在乎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当客户感受到这种真诚时,他们更愿意与你分享更多信息,从而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
深入了解需求
亲自回复邮件和帖子不仅是对客户的回应,更是一个了解客户需求和问题的机会。通过直接的沟通,你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客户的痛点和期望。这种深入了解有助于你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与AI和助手的区别
虽然AI和助手可以提高效率,但在情感连接方面,它们无法替代你的亲和力和同理心。AI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任务,但缺乏情感和个性化的互动。亲自回复邮件和帖子,可以让你在与客户的每一次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关怀,这是机器和你的助手无法复制和代替你的。
10 Sep 2024
岁月如歌
教师节,是个感恩的日子,用文字致敬一下过往的人和事。
那年的老师
还记得小学六年级时,一位骑着摩托车、留着一把黄胡子的“斜杠”青年教师从镇上被“贬谪”到我们乡村小学,担任我们的语文班主任。这位班主任有些“不务正业”,除了课本知识外,他还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述《史记》《水浒传》《汉书》等古书中的故事。如“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者也” 这句话当年就深深地穿射进了我的脑子里。
课堂之外,他还成了我的乒乓球启蒙老师,并用他那台高级收音机与我们分享来自海外的广播节目。毕业时,他还用他的收音机换走了我的掌上俄罗斯方块游戏机(其实他是用心良苦地没收了我的游戏机,以免影响我的学习)。
几年前,从同学那里得知老师的近况,我们再次相见。虽然老师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轻的小伙,但他依然风采依旧,亲切而睿智。短暂的交谈中,我们从工作聊到子女教育,岁月的积淀让我再次从老师那里汲取到宝贵的养分,满电出发。
那年的校园
时光荏苒,转眼间大学毕业已数载。记忆中,当年校园里那些熟络的同学,在毕业钟声敲响后,各自带着梦想与憧憬,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旅途。从此,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渐行渐远,散落在天涯。尽管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彼此的消息,点赞留言,但真正面对面相聚的机会却寥寥无几。
今年三月,因公出差来到万里之外的美国加州。身处异国他乡,我随手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消息,没想到竟意外收到了一位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的回复,原来他就近在咫尺。当再次相见时,仿佛昨日重现,那份熟悉的亲切感瞬间涌上心头。尽管岁月在彼此身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但我们之间的交谈依旧轻松自在,毫无距离感。从校园趣事到各自的成长经历,从天南海北的见闻到职场的点滴,再到对未来规划的畅想,话题一个接一个,笑声不断,仿佛时间从未将我们分开。
那年社会实践的孤儿院
十八年前,我们一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在亲爱的赵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前往徐州市睢宁县岚山镇的一个孤儿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那里,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几天时光,陪伴孩子们玩耍、做游戏、辅导功课,还教给他们一些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学会了感恩。
再后来,我们一样,天南地北,各奔东西。
前两年,当年孤儿院的院长刘叔来上海录制节目,我们再次相见。虽然隔着辈分,但那份亲切感依旧如初,过往的记忆仿佛被重新唤醒,历历在目。那些年一起走过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生活中似乎总有那么一些情感点滴永远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反而会在重逢时更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