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 me on GitHub

Plex Media Server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免费、开源的媒体播放器服务器,它允许您存储和流自己的媒体集合(如电影、电视剧、音乐、照片和家庭视频)到各种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流媒体盒子和智能电视。

这款 Media Server 适用于各种操作系统,包括 Windows、macOS、Linux 和 freeBSD。它还可以安装在 NAS(网络附加存储)设备或 Raspberry Pi 上。

它是一款强大的流媒体播放器服务器,它允许您从本地存储添加媒体文件并进行流媒体化处理,使其能够在任何地方(本地局域网或者公网远程)的任何设备访问和播放。

下面就是我在家里局域网的搭建过程。

  1. 在一台 Windows 11 上安装 Media Server。下载地址是 Plex 官网
  2. 注册一个 Plex 账号,登录后会提示你安装 Plex Media Server。安装完成后,打开 Plex Media Server。
  3. 添加媒体文件夹。点击左上角的“+”号,选择要添加的媒体文件夹。Plex 会自动扫描该文件夹中的媒体文件。
  4. 设置媒体库。选择媒体类型(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并为媒体库命名。
  5. 等待 Plex 扫描媒体文件。扫描完成后,您可以在 Plex Media Server 中查看和播放媒体文件。

  1. 在其他设备上安装 Plex 客户端应用程序。Plex 客户端应用程序可在 Android、iOS、Windows、macOS 和智能电视上使用。
  2. 家里没有智能电视也没有关系,我在家里15年前Sony 电视通过外接一个Raspberry 树莓派也能搞定。

7.1 在树莓派上安装Kodi

7.2 Kodi 里安装该媒体软件的插件 (PM4K for Plex)。

这样打开这台老旧的非智能电视机,也能享受智慧的媒体生活。

Continue reading →

冬去春来

树与寒鸦:冬去春来的启示

二月的一个清晨,偶然驻足小区一棵光秃秃的树下,心生感触:这棵树是怎么熬过那严酷的寒冬? 正思索间,一只寒鸦落在了树枝上,短暂停留。它的出现,让我联想到,是否正是有了寒鸦的片留停留的作伴,才让这棵树在孤独中找到了支撑,从而挺过了寒冬?

接连数日,我记录下了这棵树的变化,从最初的孤单到逐渐焕发新生,见证了它如何在春光中复苏。

这使我不禁联想到人生亦是如此,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低谷和高峰。在这过程中,找到支撑我们的信念至关重要,无论是家人的鼓励、朋友的支持,还是内心深处那份不灭的希望,都是我们在漫长寒冬中的寒鸦,为我们带来继续前行的力量。

正如那棵树,在最艰难的时刻找到了生存的意义,我们也应在逆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怀抱希望,坚定地走向未来。这样,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能够像这棵树一样,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Continue reading →

3w

3W哪个更重要

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事物的 3W(What,How,Why)哪个更重要?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最初触发我重新思考3W重要性以及在AI时代哪个因素更应该获取我们的关注,是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理解和改变世界》里对3W 的描述。

该书表达在AI时代 What 不是最重要的,What 是对事物的定义和描述,但是这种定义和描述往往带有主观性,比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唐朝以体形丰腴为美,而现代以婀娜多姿者称为美人。再比如当西游记里的八戒被称为妖怪的时候,在而是观看的孩子眼里就是头可爱的猪而已。

如果说对How的上述表达我还能理解,该书对How 和 Why的重要性解读却让我陷入纠结。

首先他认为 Why 不重要,该书对Why的描述是Why 定义的是动机或者意义,而原因有时候会变。 比如为什么中国80年代要计划生育?为什么现在又放开计划生育?这些问题的答案会随着时代、政策和与当前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环境,经济背景相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本书认为搞清楚How最重要,强调实践和掌握应用解决方案。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Lost了:

当我们人人对概念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时,我们的实践仅够学习应用解决方案(How),我们的时间仅够思考“如何”,而没有时间问及“为何”。

真的Why 不再重要了吗?

当我重新梳理书中关于Why的示例展开来时,我发现有两种为什么(why): 当说为什么迟到,给出的答案是一种理由,这个理由也会变化;当问为什么中国80年代要计划生育时,为什么现在又放开计划生育,给出的答案也会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而当我们问为什么三角形2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什么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等于斜边平方时,答案确是可证明。

这两种Why 有什么区别呢?

当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LLM模型 Meta Llama 3.3 70B Instruct Turbo 后,给出的答案让我茅塞顿开。

我终于明白在AI时代,Why 还是最重要。不过这里的Why 指的是本质性为什么。新的时代浪潮下,我希望能够珍惜每一天,更加深入地探求和理解本质性为什么,寻找事物的真谛。

Continue reading →

浦东博物馆

浦东博物馆东馆半日游

2025/3/1 自驾到浦东博物馆东馆,导航到花木时光里停车场(杨高南路出入口) ,该停车场位于商场B2层,里面有1800个车位,下午两点抵达停车场,停车非常方便。停好车,车库里就有路牌指引电梯抵达浦东博物馆东馆入口。车库距离博物馆东馆入口非常近,大约也就300-400m的距离。

博物馆场馆内部非常大,我们只走马观花了书画馆还有陶瓷馆。

书画馆里的明朝上海松江人沈度的一副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陆子方格言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归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归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遗子孙。

古代文人的思想格局里,总是把家国天下,苍生,子孙后代放在心中。而现在人,特别是我们的父辈,似乎还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舍不得花舍不得用,勤俭节约,辛辛苦苦,活到老,干到老,口口声声想着自己的能够留下多少财产给后辈子孙。当然年轻的一辈,也有一些新思潮在涌动,比如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自己要享受生活,不当韭菜和牛马。也说不出是后辈前卫先进,还是前辈古板守旧。

陶瓷馆里的清代青花镂空果盘甚是精致,几百年前的东西,放到现在也非常的有设计感和观赏感。

走累了,5点从博物馆出来,花木时光里吃的地方不少,吃饱喝足,回家!

Continue reading →

Ai时代你可以停止焦虑

AI时代,你可以停止焦虑

“当我深夜编码时,ChatGPT在几秒钟内完成了我需要几小时才能写出的函数。那一刻,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袭来…”

这是当今许多脑力劳动者的共同感受。面对AI的神速发展,我们中的许多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职业焦虑。但这种焦虑真的必要吗?本文将探讨为什么你可以——也应该——停止这种焦虑。

脑力劳动者的焦虑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脑力劳动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知识获取的速度差距

AI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速度远超人力。无论是编程开发,数据分析,还是内容创作,AI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信息的处理与更新。而脑力劳动者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这种速度上的差距,让许多人产生了无力感。

人类大脑的生理限制

第二重焦虑源于人类大脑的自然局限。与不知疲倦的AI不同,人类是需要休息的。我们的大脑每天能够高效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睡眠来恢复精力,需要休闲来放松身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脑力劳动者本质上也是认知的”体力劳动者”,我们的思考能力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

当我们看到AI能够7×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需要休息,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巨大的差距会让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似乎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在纯粹的信息处理效率上与机器竞争。

拥抱人性的独特价值

面对AI带来的挑战,脑力劳动者并非无计可施,而是有明确的破局策略。

深入思考人性本质

焦虑的根源在于还在执着于把自己当作”认知的体力劳动者”,试图用AI的方式来工作。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与AI相比,人类的优势不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处理速度,而在于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对复杂事务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脑力劳动者需要放慢节奏,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人性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2. 在工作中,如何体现人类特有的价值?
  3. 如何结合AI工具,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这样的深度思考,脑力劳动者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盲目地与AI比拼速度和效率。

放慢节奏,深度思考

第一条破局之路是放慢节奏,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AI不同,人类的价值不仅在于快速产出,还在于我们能够深刻观察和体会事物的本质。AI可以迅速整合已有信息,但难以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突破或哲学性思考。

当AI处理的是大数据和模式识别时,人类可以专注于探索意义、价值和目的。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和”怎么做”。这种深度思考能力是AI难以企及的人类特质。

培养情感智能和人际连接

第二条破局之路是成为一个温暖有温度的人。AI在处理数据和逻辑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赋予工作温度和人性化,依然需要人类的参与。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价值 在工作中展现共情能力,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绪。这种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2. 情绪管理 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平和心态。这不仅对自己有利,也能为团队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3. 沟通与连接 强化沟通技巧,建立与他人的深层连接。这种连接是推动工作进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4. 人性化服务 在使用AI工具时,要有温度地结合人类的特质,为用户提供超越机器能力的服务体验。

通过以上方式,脑力劳动者可以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AI形成互补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结语

AI时代不应该是焦虑的来源,而应该是我们重新定义人类价值的契机。当机器接管了重复性的认知任务后,我们反而获得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真正人性化的领域。

与其焦虑于无法超越AI的计算和记忆能力,不如专注于发展我们独特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智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在这个技术与人性交织的新时代,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与机器竞争,而在于理解自己作为人类的独特价值,并在人机协作中找到和谐的平衡点。

AI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但也为我们开启了重新定义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停止无谓的焦虑,拥抱变化,在这个新时代书写属于人类的精彩故事。

Continue reading →

All Tags

mindset

devops

book

ci

communication

jenkins

自媒体

hometown

geek life

cloud